黑河:乡村振兴“畜”势勃发
东北网6月5日讯走进爱辉区西岗子镇三岔河林蛙养殖场,池塘内成千上万只牛蛙发出此起彼伏的蛙鸣声,俨然一幅“听取蛙声一片”的乡村田园画卷。养殖场负责人孙吉硕介绍,他们采用“人养蝌蚪天养蛙”的原生态养殖模式,不改变野生林蛙的任何生物性指标和生活环境,所取得的林蛙产品质量上乘,鲜活林蛙和林蛙油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爱辉区坚持把发展特色养殖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引导鼓励农民掌握科学养殖技术,将养殖产业延伸到村、到户,加快形成规模效应,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资料图】
四畜兴旺紧抓发展“牛鼻子”
选对产业,精细发展。爱辉区上马厂镇紧紧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着力发展羊、牛、马、鹿等养殖产业,拓宽村民致富门路。
达音炉村的甄西印是村里的老羊倌了,经过多年的摸索,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养殖规模也从最初的四五十只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多只。达音炉村依山傍水、草丰林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羊群提供了充足的“口粮”,羊儿长得膘肥体壮。甄西印开心地说,养羊一年增收五六万元不成问题。村党支部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积极引导支持村民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以牧养农,实现过腹增值,现在村里和甄西印一样的养殖户有30多家,存栏牛380多头、马340多匹、羊2300多只。
紧靠卧牛湖景区的南窑地村腾辉养殖场的梅花鹿,不但颜值高,价值也不小。养殖户高俊铎说,鹿的浑身上下都是宝!成年梅花鹿一年能收割两次鹿茸,从鹿茸、鹿血到鹿肉、鹿皮,都有非常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一头梅花鹿的附加值一年超过6000元。
马鹿养殖延伸链条有“钱”景
走进上马厂镇南窑地村鹿源春鹿业股份有限公司马鹿养殖基地,随处可见自由奔跑的“林中精灵”。企业负责人介绍,基地的马鹿在森林里随意采食,活动量非常大,所以基地的马鹿抵抗力强、肉质紧密。
鹿源春养殖基地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生产以鹿为核心的食品、保健食品10余种。目前该养殖基地有东新马鹿200余头,东新马鹿抗病性强,鹿茸产量每年高达1吨,预估市场价值10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鹿源春养殖基地带动当地农户60户实现就业,每户每年可增收48000元。南窑地村村民付亮在基地工作近十年,不仅赚到了钱,还学到一些科学的养殖技术。
“宝宇雪猪”“跑”出生态致富路
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四面环山、泉水密布,为绿色无公害养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014年,新生乡新生村王玉生发现林下生态养殖商机,创办鄂乡风情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年来,依托新生乡的旅游资源优势及游客对野味的需求,他开始尝试将东北民猪与野猪杂交,成功改良二代野猪上百头,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21年,爱辉区招商引资企业步长集团看好生态猪猪肉优质安全,与王玉生建立合作,签订养殖协议,合同收购。2022年,王玉生继续与步长集团合作,尝试养殖70头经过几代杂交的上好品种“宝宇雪猪”。“宝宇雪猪”为黑猪,平时在200公顷的林地间自由活动,以吃深山根茎杂草树叶为主。“本来它肉质就比别的品种好,再通过野生放养,吃山上的草根、药根,肉质就更好了,不愁销路。”王玉生高兴地说。独特的品种、散养模式、寻食林下百草,令黑猪的肉质大幅提升,70头黑猪平均达到120-130公斤全部出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今年,合作社自繁自养黑猪300余头,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山里肥羊种养加工“一条龙”
清晨的阳光洒遍罕达汽镇的辽阔田野,远远眺望,洁白的羊群徜徉其间,如同团团白云,咩咩的羊叫声此起彼伏,使整个草场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每天早晨5点多,天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经理于伟平都会准时来到羊舍细心观察羊群情况,圈里的羊儿个个膘肥体壮,翘首企盼它们的“早餐”。“之前我们走的是单一养殖模式,自己也种地,但是收成不稳定,就琢磨着走种养结合这条路,几年下来,实现了种、养、加全链条融合,收入可圈可点。”2015年,在养羊领域本是“门外汉”的于伟平建立了羊场,参加了爱辉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他虚心求学、不停摸索、大胆创新,养羊技术不断提高,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如今养殖场养殖肉羊2000多只。在职业院校专业老师的技术指导下,于伟平积极探寻“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新模式,走“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合发展之路,将大麦种植、白酒加工、绵羊养殖结合在一起,通过种植基地、养殖基地、食品加工基地、农产品研发基地以及产品销售门店多元化经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有机产业链,从养殖到屠宰,再到加工销售,罕达汽镇肉羊产业已成为实实在在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