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信息

2023上半年十强城市GDP构成,京沪穗三产占比高,苏州深耕制造业

2023-08-03 12:18:05 每日小语


【资料图】

2023年上半年的产业发展成绩单已出,传统的十强城市有喜有忧,上半年共有7座城市取得万亿以上的GDP。一线城市中上海、北京和深圳位居前三,保持强劲势头,广州略低于重庆排在第五位。去年以来被全球电子产品需求低迷严重影响笔电、手机等产品出口的重庆,在上半年意外跑赢了广州、苏州等城市,能否在下半年保持这样的增长态势摆脱“注水”质疑,值得期待。

从十强城市GDP的一二三产业数值占比来看,各城的发展策略和产业结构已然清晰。北京的二产占比仅为13.9%,上海与杭州的二产占比也堪堪高于20%。十强城市中,仅有深圳、重庆、苏州、武汉4个城市的二产比例高于30%,苏州以44.2%位列第一。虽然十强城市都是典型的制造强市、制造大市,但有梯度的二产占比使其抗风险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与外贸深度绑定的城市制造业虽然在去年末、今年初的外贸阵痛中经历起伏,但经济韧劲较强,保持产业链稳定后可迅速适应出口产品的结构性调整,恢复上升势头。

十强城市中,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的三产比例超过70%,北京高达85.8%,高出位居第二的上海近10个百分点。苏州和重庆则以55.1%的三产占比在十强城市中垫底。凭借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业能级跃升的成都,实则对三产特别是旅游业情有独钟。

其实,国内不少城市都已经形成有规模优势效应的产业,如上海的集成电路、合肥的新能源、杭州的互联网电商、无锡的物联网、苏州的生物医药、石家庄的医药、贵阳的大数据、宁波的化工与汽车零部件、青岛的大家电等。这期间有大量的来自一线城市的企业将研发、支持、财务、客服等部门设置在新一线或二线城市,特别是各种异地研发中心的存在有力促进了各地的产业发展。

从城市放大至区域来看,长三角地区在内部均衡发展和产业结构成熟方面,要胜过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

当然,综合发展型的城市才能拥有更强的竞争底气,三产占比高低和产业结构是否优化需要根据自身禀赋、定位甚至区位优势来确定。比如,被诟病“坚定的去工业化”的北京,其实在高新产业领域一骑绝尘,其高新产业从业人数接近300万,其他城市中只有上海、深圳和广州的高新产业从业人数超过百万。此外,北京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方面的从业人数超过百万,远超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