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信息

全球热门:瞄准数字农业快车道 聚焦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3-04-23 10:37:47 东方城乡报

近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了一场农业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论坛,数字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同时举行。会上,宣布成立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可控农业专委会,并启动《可控农业人才能力等级与评价规范》的团体标准编制工作。

此举向业内抛出了关于数字农业人才培养所要关注的方向。

其一,职业教育人才的精准对接和支持对于数字农业发展变得十分紧迫。


(资料图片)

其二,产教融合成为数字农业共同体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其三,针对数字农业的人才测评亟待形成融入教学及行业培养的规范和标准。

相对“智慧城市”而言,“数字农业”或“智慧乡村”的提出略晚。但当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或空间导航系统等技术通用于支撑农业农村数字化开发时,融合之下便很快迎来快速发展期。

业内人士将其视为“新赛道”,在上海而言,至少基于三点:

第一,新的政策导向。在《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夯实数字农业发展基础”“推动5G与智慧农业等垂直领域深度融合”等列为工作任务,要求深化数字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促进智能机器人在现代都市农业等领域推广应用等。

第二,新的需求导向。都市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与数字科技生产“碰撞”所带来的改变和转型将是革命性的,不仅有效助推绿色农业发展,也会触发新产业、新业态的融合,带来乡村治理效能的全面升级。

第三,新的技术导向。基于先进技术所建立的强大的农业农村数据库,只有转化为生产资料,进而推动生产力的提升,才能触发其应用价值的最大化,而新技术的应用正是让这些数据资源实现从生产资料到生产力的加速转化。

在这样的产业转型与探索背景下,与此相关的行业或领域纷纷将破题的关键聚焦在数字农业“共同体”建设上。

“产教融合”并非新兴话题,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农业复合型人才;反过来,产教融合的程度成为衡量农业职业教育是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出现,显得顺理成章。

然而,产教融合长期普遍存在着企业与高校“冷热不均”对接难的问题。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会长、博士生导师马树超在谈及“产教融合”时直接指出了这一点。

“热”是明显的。农业企业诉求越发明确,迫切需要大量在教学、实践与科研融合中培养起来的人才,直接融入到农业应用的环境和场景中来;高校教学目标也越发明确,期待农业人才在高质量就业中为未来农业发展真正发挥出重要作用。

但为何又“冷”?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精准输送到农业企业,企业与高校能否在同一语境中实现对话与互通,仍然还存在信息不对等、需求不对等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侧匹配度并不高。

那么,“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提出,究竟是概念上的昙花一现,还是能够成为可持续性的平台和纽带?此次大会上,笔者看到来自政府、高校、企业、行业与研究机构等多方达成的“共识”。

“共识”来自于对产教融合共同体核心价值的理解:

这是一个战略共同体。从战略思维看待数字农业和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在体系化建设层面,让农业职业教育在数字农业所处的真实社会环境中寻求自身价值,实现校地互动、区域联动。

这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乡村振兴和科技创新中寻找各方的利益共同点,在多元主体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应对数字农业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这是一个思想共同体。产教融合要落实落地,还在于来自教学与实践一线的核心师资的融合,在于多方专家、业界精英与优秀教师等保持对职业教育培养的同频共振,实现观念和理念的深度融合。

这也是一个实体共同体。大会明确提出要推动关于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和价值链的“五链”实体融合,实现教育资源核心内容的联合开发,创新“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等。

基于这些“共识”,来自教学、科研和上下游企业等首批7家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单位,将侧重于数字农业重点领域的跨区域探索,以推进制度体系设计的创新和办学模式的创新。

各方期待这一平台能够在数字农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尽早发挥新作用和新价值,“数字农匠”的培养策略由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蔡红在会上提出。若将“数字农匠”理解为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培养的重要目标,那么,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路径,更好地理解和推动数字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创新探索。

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亮点”值得关注:

注重数字农业“学徒制”培养。比如,围绕都市可控农业打造专业群,立足重点企业需求开设“园区型”特色现代学徒制班级;推进“委托班、订单班、合作班”等人才按需培养模式;推进“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

注重数字农业“教改”深化。注重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推进项目式、模块化的教师团队建设,重构专业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同步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进适用于新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注重数字农业技术与社会服务。借助可控数字农业专业群的智力与技术优势,依托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学院,探索建立在数字农业产教融合方向的技术与社会服务体系,以新农科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行业实践。